通过合理的设计降低软件开发复杂度

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,日常最常说的词恐怕就是「复杂」了,这段代码太复杂了,这个逻辑太复杂了,所以,在这篇文章里,我们就好好掰扯掰扯「复杂」到底是怎么产生的,又要怎么去避免。

复杂度的产生

我们先列一下当我们在说「复杂」的时候,到底在说什么。

  • 没有模块划分,整个一大坨代码摊在那儿
  • 大量的重复代码
  • 代码整体逻辑看不懂
  • 本来一个很简单的需求,改的时候发现这也要改,那也要改
  • 代码没办法迁移,没办法复用
  • 整天有莫名的bug出现

上边列的这些问题,其实很多之间是互为因果的,比如模块划分的不好,导致了代码逻辑看不懂,也导致了代码没法复用,代码没法复用,又导致了大量重复代码,重复代码又进一步导致代码逻辑看不懂。

所以,下面我们尝试着规整一下这些问题,看看问题到底在哪。

我觉得,首先可以把代码复杂度的问题简单分个类,一类是代码本身的问题,一类是代码对现实世界的表现力的问题。前者主要关乎代码整体的整洁程度,以及容不容易进行持续的维护;后者则主要影响代码容不容易理解,别人看代码时是否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。

对代码本身问题来说,以我的观察,导致代码过度复杂的首要原因就是模块拆分不清晰,甚至没有模块拆分。像上边列的重复代码、无法复用、统一逻辑多处修改等问题,本质原因都在模块拆分。另外有一些命名上的问题,会导致代码进一步不可维护。

关于代码对现实世界的表现力,我觉得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代码和现实割裂太严重,导致单纯依靠业务上的背景知识,并不能理解代码的实现方式;同时,当你以一个不符合现实的设计去实现现实需求的时候,可想而知,每一步都会很难。比如说,一个展示用户机票的业务,上游各航司的数据key都是「用户证件号」,那你这儿的key应该是什么呢,也是证件号吗。如果这么做了,然后再如果做了分库分表,可以想一下,「查询用户最近一张机票」这么一个基础功能,实现起来要有多复杂。

其实理到这儿,会发现已经能基本涵盖一开始列的那些问题了。像bug多这类问题,其实是逻辑复杂的一种表现。因为逻辑复杂,看不懂,所以Bug才多。

另外,有一个问题是上边说的每个点,随着程序规模的增加,会出现一个指数级的放大效应。相信很多人可以感受的到,如果有一个5天工作量的需求,和5个1天工作量各自独立的需求,最后做下来,前者实际花费的时间和最后产生的bug都要多很多。

所以,接下来我们就对上边这些提供一些解决方案

解决方案

拆分

首先,重中之重,就是做好拆分,要做好每个层次的拆分,比如微服务的边界怎么划分,哪些内容放到一个类里,哪些内容放到一个方法里。不夸张的说,模块拆分的好,可以解决开发上80%以上的问题。

比如,「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三步,一打开冰箱门,二把大象放进去,三关上冰箱门」,这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模块拆分。当然,对于三步中的每一步来说,都可以进一步细化。比如打开冰箱门包括:握住把手,用力拉两步;把大象放进去,包括,找一个大力士,举起大象,放到冰箱里,松手,四步。

拆分的核心要素是要拆的合理。对于业务逻辑来说,就是要符合对现实世界的认知。比如上面的例子里,你不能强行包一个「用力拉,找大力士,举起大象」这样的方法。但是,这个现象,在实际的业务开发中,实际上非常常见。很多人看到一个方法太长,知道要做下拆分,结果只是随机的从代码里拉住一块,抽了出来。这样,实际上只能让代码看着好一点,无法达到降低复杂度的效果。

另外,拆分没有止境,每个子模块,都可以进一步拆分成更细的子模块,直到这个模块已经足够容易理解。

高内聚

在这儿说内聚,主要就是说要把复杂度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。以上边的例子来说,「找大力士」这一步就是最复杂的,因为根本没有这样的大力士。但是,这儿的复杂度只是这个小模块的内部实现,只有这一个小模块复杂,在上层或者其他模块是不应该感受到这个复杂度的。

但是,实际开发中,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底层很复杂的结构,不断的暴露在系统各个层次、各个模块中,导致复杂度无法收敛。这样,随着项目规模的扩大,整体的复杂度就会呈指数级上升。

命名

这个就比较细节了。命名的核心要求一是要准确,无论是变量名、方法名,看到这个名字,不需要去看代码细节,就能大体了解相关的逻辑。

再一个,命名要具备语境下的一致性。比如程序员,你不能一会叫coder, 一会叫programmer, 否则别人理解起来就很混乱。

其实,到这儿已经就说完了,是不是感到比预想的要简单。事实也是如此,只要做好模块的拆分,合理的将每段代码写在它该在的位置,开发就没有那么复杂。

原文地址: http://lichuanyang.top/posts/33852/